QQ音乐人均听歌时长提升3.2%、腾讯视频有效曝光人均时长提升1.74%、QQ浏览器成本降低37.9%,就在于检索效率、运行稳定性、运营效率、推荐算法等,有了较大的提升。
3.更强的数据安全。有企业直言:“沉淀了几十年的内部数据是我的核心竞争力,让我无偿去公开给大模型做训练,我肯定不愿意。”想做大模型,还要确保数据的隐私安全,就必须与数据库产品做好配合,这给向量数据库的本地部署带来了广阔的需求。
4.更大的扩展性。随着大模型走向行业应用,垂直领域的AI用例不断增多,汹涌的数据洪潮和存算任务,会带来大量向量搜索的需求。而向量数据库嵌入向量的长度不受限制,具有良好的扩展性,可以根据AI用例和模型而变化,更好地处理大规模数据集。
从大模型技术标杆的OpenAI发布的GPT-4o和即将发布的GPT-5消息来看,以及国内外商业化大模型的进展来看,大模型的技术路线还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革,因此落地应用还是需要向量检索和向量数据库。
由此可以肯定,向量数据库市场必然还会迎来一轮增长。趋于冷静,只是2023年热情过度高涨的适当回调。
两大新势力,云是方向
据东北证券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向量数据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00 亿美元,国内向量数据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600亿人民币。向量数据库市场吸引了“群雄逐鹿”,从引爆到饱和,进展迅猛,
传统数据库厂商不必多说,既有相应的能力建设,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,推出相关产品是必然。一些在AI领域积淀已久的科技大厂,如谷歌、微软、Meta、百度等大厂,都有向量数据库的技术积累,也都可以向外输出相关能力和产品。
企业需要先将非结构化的私密数据,进行一个小的模型,进行向量化,产生一个向量的矩阵,再存储到向量数据库里,来供大模型学习和检索。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工程化,会耗费企业许多开发人员、时间成本,一开始可能会因为AI大模型很火而对向量数据库产生兴趣,但能否真正在业务中落地还是个未知数。因此,长期付费意愿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。
另一股积极参与的新势力,就是公有云厂商。
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自建大模型所需要的基础设施,通过MaaS(模型即服务)业务来训练应用大模型,是更灵活的选择。此外,很多政企客户往往会选择公有云或行业云来满足其业务需求,对云数据库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上升,而这些用户在探索大模型时,会倾向于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来交付,这就给了云厂商参与游戏的机会,同时也要求云厂商提供向量数据库的全栈支持。